摘要:祠堂是村组的公共活动场所,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更是村里大事小情的议事点。近年来,芦洲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制创新,依照县委政法委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十百千”品牌工程的战略宏图,结合村民原有的在祠堂议事、调解矛盾纠纷的传统,在全乡所有祠堂开展“祠堂说事”矛盾纠纷化解和群众议事工作,丰富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
乡党委、政府为有效推进该项工作,明确了由乡综治中心牵头,司法所、组织办、宣传办、农村农业办共同参与,使各项工作有机融合、互促互进。按照“645”标准打造“祠堂说事”点,做到“六个有”(有场所、有机构、有制度、有桌牌、有台账、有公示栏),规范“四程序”(理事问事、群众说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说好“五类事”(说实事、说好事、说难事、说大事、说孬事)。依据各村村规民约,建立“祠堂说事”理事会,由自然村长任理事长,理事会共8人,选取了村中群众威望高、参事议事能力强的党员、乡贤、退休老干部、妇女等村民代表,并配备1名法律顾问、1名心理咨询师。由“祠堂说事”理事会成员接待群众、做好祠堂说事调解、议事、社情民意三套记录,对能马上办理的问题,明确责任人即刻办理,一时不能办理的,召开理事会商量解决,做到大事一起商、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目前,全乡已建成12个“祠堂说事”平台。
芦洲乡充分发挥基层综治中心和网格化管理前哨优势,吸纳平安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网格员、律师、五老人员等人员,打造一支群众认可、办事公道、服务热心的祠堂说事工作队伍。秉持“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发展理念,将每月10号定为“祠堂说事日”,村组事务由大家议,众人评,村民说出自身想法,集体商议解决办法,做到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立议,通“堵点”、破“难点”、消“痛点”,把“选择权”“话语权”“决策权”交给广大群众,改变过去村组干部一言堂、家长制的做法,集中解决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级政策落实、乡村中心工作等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近年来,“祠堂说事点”在土地征收、落实早稻生产、人居环境整治和卫片整改等许多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得到了有效解决,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农村得到快速落实。截止目前,祠堂说事点调解矛盾纠纷400余起,议事700余件,共收集到社情民意1500余条,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团结协作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生产生活环境也更加和谐、有序,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为基层治理打开了新局面。
芦洲乡新桥村民赵某因不满道路养护费调整一事与该村干部发生肢体冲突,新桥土陂村祠堂说事理事会成员找到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了解情况,随后邀请双方当事人等到该村祠堂说事点进行调解。通过耐心细致地向双方释法说理、解释政策,最终双方达成一致,互相赔礼道歉、握手言和。
芦洲乡依托“祠堂说事”平台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十百千”工程,让祠堂成为群众议事的“讲堂”、化解矛盾的“公堂”、政策法律宣传的“课堂”。芦洲乡充分做好结合文章,利用“祠堂说事”这一载体赋予更多功能。赋能普法阵地。将祠堂化身为宣传防溺水、防范邪教、扫黑除恶、反腐倡廉、反电信诈骗等工作中心,及时向群众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赋能学习阵地,通过在“祠堂说事点”进行法律明白人培训,提高理事会成员的法律素质和调解能力,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赋能维稳阵地,理事会成员利用联系村民紧密的优势,定期深入群众家中,摸排掌握和梳理研判潜在的深层次风险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引导群众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
“祠堂说事”畅通了社情民意传递通道,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祠堂说事”是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减震器和前哨站,芦洲乡将进一步发挥宗祠“化身”为政法宣传、法治教育新阵地的作用,不断促进乡风、民风好转,将芦洲乡“祠堂说事”制度打造成芦洲乡乡村治理的一张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