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用瓷碗装着的豆花, 我会习惯性的洒上很多白糖, 白糖吃完了,再洒, 一碗豆花吃下来要很多白糖。 妈妈总是佯装生气的样子说到: 。吃这么多糖会长蛀牙 小时候的我们哪里会在意这些, 。童年,就是要这么甜。 长大以后, 记忆中的豆花变得越来越商业化, 早餐店里一次性打包好的豆花 可以边吃边走赶上班。 上面的豆花是甜的,到了下面, 没有浸泡到白糖的豆花显得有点淡然无味。 还有五花八门的豆花接憧而来, 品种繁多,各式各样的豆花横空出世。 确实有些豆花添加多种食材之后超过了传统的味道,非常好吃。 但还是独独怀念记忆中的那种, 简简单单,清澈大方,加点白糖,美味健康。 以前需要人力推动石磨, 而且推石磨不单单是体力活, 要用力均匀,掌控节奏。 推磨的同时还要往里倒入浸泡好的豆子, 雪白的豆浆从石磨缝中慢慢流出来, 顺着磨槽流到桶里, 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体力。 现在传统的作坊越来越少, 只需把浸泡好的豆子往机器中一倒, 立马就可以出现雪白的豆浆。 机器做出来的东西比手工做的更细腻, 但也少了那份传功工艺的人间烟火味。 吃不出豆子的香味,尝到的也不是豆花的味道。
制作的豆花要比豆浆多几道工序: 豆子浸泡—磨成豆浆—滤除豆渣—卤水点豆花—等待沉淀。 豆子是选用大黄豆, 用温水浸泡豆子, 大约浸泡需要2个小时。
浸泡完之后就是磨浆, 小时候外婆制作豆花时我总会自告奋勇的去推动石磨, 在我们那个年代可以娱乐的东西很少, 简单的童真乐趣可能就只是乐此不疲的去推动着石磨, 有时候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还要进行一场推磨比赛。 推久了会很累, 一旦停下来身上就脱力, 但是看着那磨槽中源源不断流出的豆浆, 真的很开心。 磨好豆浆之后就是过滤, 滤除豆渣, 用的是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的手工纱布, 很白,很薄。 我突然想起了外婆家床头挂着的蚊帐, 让我的童年在夏天免受蚊虫的干扰。 滤除豆渣只需均匀摇摆, 一摇一摇就可以把多余的豆渣滤除, 留下的就是可立马食用的豆浆。
接下来也可以算是最后一道工序, 卤水点豆花 把过滤好的豆浆,放入锅中, 用准好的卤水稀释, 缓缓倒入锅中搅拌, 搅拌后就要用勺加卤水在表沉轻轻均匀倒入卤水, 使其慢慢沉淀。 真的感觉特别神奇, 就那么小小的一碗水, 就可以让豆浆凝固成豆花、豆腐!
沉淀好之后,就神奇般的形成了豆花, 这个时候就是轮到我派上用场的时候, 青花瓷碗早已准备好, 把豆花放入碗中, 简简单单的洒上白糖,人间美味!
大城市几乎看不到这种手工作坊, 外出的游子们在想念家的味道时, 会在某个小摊贩吃一份豆花已解相思, 聊胜于无! 每天处于早出晚归的我们, 都幻想过回到童年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时的我们, 脸上挂满了最纯真的微笑, 来源于心底的雀跃! 我的童年也许就是豆花+白糖。 那么,你的呢? 愿你我,在这世间,都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份“豆花”!
|